新闻中心
又一国产沦为外资浙江商人曾将苏泊尔低价卖出今市值破430亿 发表时间 : 2025-04-07 来源: 新闻中心

  “我享受胜利的感觉,胜利让我感到无比兴奋”,这是浙商苏增福曾经表达的感受。他成功引领苏泊尔在家电领域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,迅速成为行业领军者。

  然而,苏泊尔上市后,他选择“功成身退”,将公司售予外资企业,自己仅保留0.01%的股份分红。对此决定,他毫无悔意,反而表示将再次创立一个明星企业。

  苏增福带领苏泊尔在家电行业大展拳脚,1996年,苏泊尔的销量一度超越当时的“锅王”双喜,成为新的“锅王”。他的这一成就与他曾经的军旅生涯密不可分。

  他出身贫寒,家中兄弟姐妹众多,为了减轻家庭负担,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参军,经过严格选拔,最终成为一名雷达兵。

  雷达兵的主要任务是侦查敌情,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准确报告敌机的位置、距离和高度等信息,这一工作要求极高的专注和精确。

  此外,雷达兵在紧急状况下一定要保持冷静,不能有丝毫慌乱。因此,一名优秀的雷达兵不仅需要细心,还需具备临危不惧的勇气。这些经历可能正是苏增福专注和坚韧性格的源泉。

  八年的军旅生涯匆匆而过,但命运并未对苏增福特别眷顾。退伍后,他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利,曾务农,也做过推销员。

  军旅生活培养了他不服输的精神,尽管生活不易,他依然积极面对。在推销员的工作中,他勤勉尽责,从不懈怠,这与许多同事形成鲜明对比。

  最终,他的努力得到了领导的认可,被提拔为浙江玉环县压力锅厂的厂长。虽然这看似是一个好消息,但当时厂里的经营状况不佳,这对苏增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
  作为雷达兵,他擅长观察,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,认为压力锅能为公司能够带来转机。然而,这一想法遭到了厂内其他领导的反对。

  他坚持自己的判断,不顾被辞退的风险,筹集了300万元引进生产线,并与沈阳双喜压力锅厂达成合作,成为其供应商。

  作为民营厂,苏增福在原材料采购上处于不利地位。例如,国营厂购买铝锭的价格为每吨两千多元,而民营厂却需支付1.6万元每吨,这是由于国家实行的双轨制政策。

  面对这种价格差异,苏增福只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回收成本。他提高了工人的时薪,这一措施迅速见效,仅有300人的小厂年产量达到了240万只。

  到了1992年,国家取消了原材料的双轨制,苏泊尔的年产值因此飙升至1.7亿元,远超沈阳双喜的年产值。

  沈阳双喜未曾预料到苏泊尔的崛起,1994年,苏泊尔与双喜企业终止合作,苏增福与儿子共同创立了“苏泊尔”。

  然而,新的挑战接踵而至,行业内频繁发生的压力锅爆炸事件促使国家加强市场监管,出台了一系列安全标准。

  许多厂家仍沿用旧生产线,未进行创新,而苏增福紧跟政策,推出了高标准的“安全压力锅”,市场反响热烈,苏泊尔的发展势头强劲,超越了许多老品牌。

  此后,苏增福带领苏泊尔快速的提升,2002年,他提出了“做什么菜,就用什么锅”的理念,推出了一款电饭煲,主打差异化,填补了市场空白。

  电饭煲的成功推出使苏泊尔成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并成为首个获得此称号的炊具厂家。

  有了这一认证,苏泊尔一路高歌猛进,成为中国压力锅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苏增福也成为中国炊具行业的领军人物。2004年,苏泊尔占据了40%的市场占有率,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。

  然而,苏泊尔上市后,苏增福开始减持股份,甚至通过行贿100万元获得外资收购的反垄断审查证,将20%的股份以每股30元的价格售予法资企业SEB。

  此后,SEB逐年增持苏泊尔股份,最终成为大股东,而苏增福手中的股份已不足0.01%。据统计,苏氏家族通过减持股份套现55亿元。

  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商人逐利的本性,同时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质疑。许多人认为,将民族品牌售予外企可能对民族企业产生冲击,担忧外资可能通过收购垄断市场。

  面对质疑,苏增福表示这是为了苏泊尔的更好发展,但这一解释并未获得公众的认可,他的市场信誉因此大受影响。

  2016年的一则报道揭露了外资企业的本质,苏泊尔在质量抽检中多项指标不合格,但公司只顾营销,忽视研发和质量,屡次登上家电黑榜。

  尽管如此,许多消费者仍将苏泊尔视为首选,加上外资企业的大力宣传,苏泊尔的市值不降反升,目前市值已达438.76亿元。

  2007年,66岁的苏增福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,这次他选择了卫浴领域。尽管他竭尽全力,但这一领域已有众多知名品牌,他的新企业未能重现苏泊尔的辉煌。

  信息来源:同花顺财经2019-05-27——苏泊尔上市14年扣非净利增36倍 苏增福家族离场二次创业做卫浴中国退伍军人 2023-02-27——他,雷达兵→出击海外的行业巨头中国企业报016-12-13——从荣退军人到上市公司“掌舵”人——中国苏泊尔集团公司董事长苏增福新华网2011-02-21——苏泊尔行贿买来被外资收购 疑致命打击民族品牌